卡罗尔•德韦克所阐述的成长型思维

全书前半部分大部分在阐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及2种模式有怎样的影响。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之上。

语言和行为上的分析看起来确实好理解,因为他先下了定义,我只要顺着他的定义去框定哪些是属于成长型思维的案例表述方式就可以了。可是其中也有些例子让我觉得疑惑,比如举例芭蕾舞还是体操运动的女孩在失败之后,作为父亲要如何采用成长型思维去引导女儿对比赛未获得自己期待的成绩。我在作者分析正确答案之前我选的是第四个:告诉他她有足够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赢。作者分析:(她有能力):这可能是所有信息里最危险

的一个。难道是能力自动带领你走向成功的吗?如果是这样,伊丽莎白这次没能赢,为什么下次就能赢?—--我觉得跟她说有足够能力并没错,只是前提条件要指出,这次的心态和技术并没有把自己的能力很好的体现出来,难道这样不好吗?并且我觉得这样说并没有说是能力自动带领走向成功,而是指出她确实有没有做好的地方去充分展示能力。

第五个:告诉她她本来就不该赢:作者说这种说法显得无情,确实如此,如果这个孩子深受固定行思维的影响,一时无法转过来,即使他父亲对她说:“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全身心地为此付出努力。”如果这位女孩并未把他父亲的话记在心里而是延续固定型思维模式岂不是永远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本书后半部分意在阐述如果转变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可能是看得不够仔细,并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她所讲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她的指导方法如下:

第一,拥抱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固定或者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主导自己的生活。这点没错,解决问题前世应该先承认和接纳认清自我现状。

第二,反查自己产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找到根源并观察自己在固定思维模式下通常的后续表现是怎么样的。

第三,每当发现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快要被激发时开始为自己植入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点我确实没能理解透彻,导致我觉得无法按她的建议执行下去,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并长期践行,并内化成习惯。
这点是可以理解的,想让一种新的习惯被保留下来最终都要内化,而内化就是不断强化使用次数,也可以说是把原有的固定型取代,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还是这是增加一个习惯,原来的固定型并没有被取代呢?作者这样阐释的: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这里作者还引用了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固定型思维模式,走出喜欢评判的世界。但认知疗法并没有去对抗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基本认知–能力是固定的。

关于儿童的成长教育里还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并不会自动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这一点作者的解释是,这些父母虽然自己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是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在语言上会表现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特征,比如一贯的鼓励和称赞。 语言沟通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此大吗?另外还有个让我重视的观点;降低标准不能促进孩子们自尊的提升,但仅仅提高标准,却不告诉学生如何达到这个高标准,也是行不通的。–尝试在成长型的框架下阐明观点,并给予学生关于他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的反馈。

带着上面的疑问我不得不继续看作者的解决方案,作者建议:对孩子的挫折表现出兴趣,并将其视为学习良机。他们会直面和处理这些挫折,并告诉孩子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注意他们的做事方法–他们采用的策略。他们的努力或选择。试着这样做,看看效果。在每一天结束时,把你给孩子提出的建设性的批评(和对他们做事方法的称赞)记下来。

虽然在改变过程中一直强调努力,但是如果是做着自己极其不愿意的改变并感到痛苦的时候怎么突破呢?作者之后继续写要尝试新策略,听取意见。我觉得写到这里作者的这些建议和做法看起来空洞和无力。

不过作者描述的学习新事物和大脑的变化我倒是以前就听说过,也就是新事物的学习会在大脑里重新建立连接:

你学习新事物时,大脑里那些微小的连接就会增加,变得更强壮;

你越挑战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学习你的大脑细胞就会越多;婴儿在人生的最初几年,婴儿在集中精力感知世界、学习如何做事的时候,大脑内的连接的密度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此条目发表在一期一会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